现在白癜风好治吗 http://disease.39.net/bjzkbdfyy/171015/5762961.html《吉利传》,一部43万余字的传记,一部会让台州人在书店的书柜前不觉停留的著作。吉利汽车的神话,人们耳熟能详,但其实又知之甚少。
能为吉利汽车写作一本传记,作者本人也让读者产生强烈兴趣。
日前,记者专访了作者王自亮,近两个小时的深谈,关于经历、思想与感知,关于他本人与李书福团队的交往,王先生向记者讲述了回忆,表达了体验,袒露了情怀。
以下是王自亮先生的自述。
关于李书福,不止李书福
《吉利传》是企业传,而非“李书福传”,这是我在序言里提到的事。不过我估计,大多数读者购买《吉利传》是冲着“李书福”去的,这很自然。
李书福是吉利的创始人,目前依然在掌舵,吉利集团从诞生伊始就和他绑定了,目前来看,吉利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也离不开李书福。
从一个家族企业成长为世界级企业、全球型公司,李书福其实是吉利的隐形LOGO,也是鲜明的符号。从台州、浙江,乃至放眼全国、全球,他都很特别。
李书福是个极富个人魅力的企业家,在立志造车的头几年,他经常以“口出狂言”的形象占领新闻头版。随着企业越来越大,他越来越低调,现在能不演讲就不演讲,演讲也是严格按稿子来。也许,这是一个企业家走向成熟的标志。
早期那个“狂妄”的李书福,和现在低调的李书福,都是同一个人。以前是不得不表现也是情不自禁地“狂妄”,因为要打破只有国有大企业才能造车的禁区。如今他更需要潜心经营企业,用最新最好的产品代替自己说话。
法国作家雅克·沃根辛格在《安德烈·雪铁龙:汽车实际的奠基人》一书中写道:“安德烈·雪铁龙能够极其敏锐地捕捉到稍纵即逝的智慧的火花,清楚地预见到它的一切潜在效益,并雷厉风行地将其付诸实施。”
李书福同样如此,而且更加敏锐,他能够将技术的力量转化为市场的力量。
李书福自己和我玩笑时说过,别人都说他研究汽车技术有一套,好像对企业的管理不咋地似的。其实他的管理能力很强,因为他深知,没有好的管理,再好的战略也不能落地。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,必须管理好自己的企业,要让理想中的飞机,顺利飞到天上去。
我要创作一部《吉利传》,是心愿,也是一个决心。当年我的朋友吴晓波先生出版《腾讯传》的时候,赠我一本《腾讯传》,接到手的那一刻我就想,我可以写《吉利传》。
恰逢红旗出版社正好有“解读中国”系列书籍的出版计划,出版的都是国内知名企业家的个人传记,总编辑徐澜、编辑室主任丁鋆邀请我写一部有关李书福的书,他们知道我之前写过两本关于吉利的企业传记,就是《风云纪》和《经营改变世界》,所以建议我将之前的传记内容融合一下,就可以完成这部有关李书福的书了。写了四分之一,我就停笔了,我说不行,我要写的是更全面的一部作品,出发点不仅是描摹李书福,而是记录一个群像,记录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强大的团队。李书福当然是主要的,但这是一个群像的塑造。这部作品要提供一个全景式的吉利汽车发展史。
《吉利传》副标题是“一部不可能史”,这不是我的原创,是吉利集团的一位叫林杰的副总在采访时突然说的一句话,“说到底,吉利史就是一部‘不可能史’”。我一听,太妙了,这句话我要拿来当作副标题。
吉利的历史,就是不断跨过“不可能”三个字的历史。我决心记录企业史,李书福本人表示支持这个想法。很早以前我开玩笑,同他说未来他的传记我来执笔,他就说过,不要突出他个人,多写这个企业,写写团队与一线员工。
如果未来能为李书福写传记,我想等到他70岁以后再写,那时候写这位在全世界获得成功的老企业家,会更全面、更清晰。
不是小说,胜似小说
写《吉利传》,好像是注定了的事。
年的时候,我和李书福就认识了。当时我担任《台州日报》副总编辑,李书福不仅办企业(当时还没有搞汽车),还是个“文艺青年”,后来通过报社记者来投稿,也找过我。14年后,也就是年,他诚邀我去吉利就职,因为他非常真诚,说服人的能力很强,所以几年之后,他就从我的投稿者,变成了我的老板(笑)。我们的交情近30年了。
在成为报社总编之前,我在浙江台州地区行*公署担任秘书,报社之后在浙江省*府办公厅研究室担任主任,在吉利集团我担任副总裁,离开吉利之后,我在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担任教授、副院长。
虽然我换了四份工作,但有一点没变,写作一直是我的主业。我21岁就在《诗刊》发表作品,这些年陆续出版文学选集、财经著作和学术专著。
秘书、报人、作家、学者、企业高管这几个身份,让我决定写《吉利传》之后,就定下了一个方向:成书之后,它将具备宏观的视角、企业高管的职业素养、记者的调查采访深度、学者的功力,再以作家的文笔,将这些特质贯穿起来。
读者不会读到一部冰冷的汽车狂人的造车编年史,而是能读到以李书福为首的一群鲜活的台州商人、工程师、工人的故事。《吉利传》不是小说,但有读者反映说,它比小说更引人入胜。
它要让读者读完由衷地感叹:“全世界只有一个吉利!”
我希望有人再说一句:“但愿世界上还有与吉利一样的企业。”
吉利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大事,不需采访,我就是亲历者之一,这是文本鲜活的原因之一。
书中有不少篇幅涉及汽车专业知识,我自己并不是汽车专业的技术人,但采写过程中,我非常重视对技术的采写。三年采写,我跑遍全国的吉利基地,数次去吉利研究院与技术高管、高级工程师、设计师交流,也和许多吉利的一线员工,在食堂召开座谈会,因为他们一天只有中午就餐有一个多小时空闲,我不能在他们车间采访,以免影响生产线的正常运转。当然,也有这样的机会,在车间工休的间隙找操作工或班组长聊几句。
这些采访,让我实现了全景式的写作。
毫不夸张地说,吉利汽车把中国造车业推向了一个新境界。这个一开始不起眼的小汽车厂,现在拥有了冲击全球汽车市场的能力。
这种以小博大、以弱胜强的经历,是现实生活中最出色的“小说文本”,因为一切都是真的,所以读者受到的震撼自然也就更加强烈。
吉利的天时、地利、人和
吉利汽车有一个特质,充满了李书福这个后来成为企业家的路桥商人特色,这也是路桥人血液里的天赋,就是——市场需要什么,我们就造什么。
瑞典豪车品牌沃尔沃在被收购前,是一个品质非常好、但很少考虑市场的车企。特别是它被福特公司收入旗下时,自主功能彻底丧失,成了附庸。
和李书福团队接触后,沃尔沃的管理层从抵触到佩服,他们最感激的是,吉利解放了沃尔沃,让后者发挥自己的长处。与此同时李书福也用“市场观念”说服了沃尔沃,为这个经典品牌注入了生机。沃尔沃这些年推出的新车型,每一款都备受专业人士与市场的好评。
吉利和沃尔沃,不是父子关系,而是兄弟关系。这在全世界的收购与被收购双方案例中,都是罕见的关系。
一个企业要造车总是难的,这几年都有某企业大佬要造车结果千金散尽毫无成就的案例。但当下人们很难理解,当年吉利造车的困难是哪种级别。
现在造车难,可能是新技术方面的工程难题,而吉利当年是连造车入场券都拿不到。
那个年代,老百姓眼中的汽车是尊贵的象征,国家也不允许民企造车。所以吉利要造汽车,是在无人区植树造林的困难。
李书福和他招聘来的初级汽车工程师们,无数次把买来的品牌车型拆开再重组,一步步了解了造车工艺,克服技术上的难关。这些难处,他们都不怕。
可是当李书福向有关部门提出要造车时,不止一个领导告诉他,你一定会失败的。李书福说了一句让听者震撼的话:“请领导给我一个失败的机会。”
在不离不弃的精神品质感染下,在吉利造出了一些很像样的汽车之后,吉利最终能拿到造车入场券,也是时代赋予的契机。改革开放成果丰硕,中国加入WTO,这才打开了民企造车的大门。
吉利能成,是“天时地利人和”。
改革开放,解放了许多行业,置身其中的吉利,也拥有了在世界舞台表演同时看看这个世界的机会。当初李书福萌发要造车的狂想,就是因为改革开放,他和团队去了美国出差,他看到满大街的汽车,感到强烈的震撼,就和同伴说,我回国也要造汽车。
李书福这个经营奇人、技术“狂人”,遇到了百年一遇的时代契机。是为天时。
台州是创业的温床,尤其是实业的温床。这是吉利能高速成长的先决条件,而李书福又是路桥人。
人家开玩笑说,路桥人的头发都是空的,里面可以跑火车,说的是路桥人脑子的灵光、活络。
我常感叹,浙江的教育、文化,虽然和邻近的江苏比有差距,但浙江人为什么经营、管理能力比江苏人强呢,这里有一个创业的地利优势在。
李书福不仅有路桥人高度敏感的商业头脑,而且拥有超越常人的魄力胆识。他将地利优势成倍数地扩大了。
生在台州是小的地利,更大的地利,是中国的汽车市场。它是全球最大的市场,全球这么多汽车品牌都要进入中国市场,吉利现在做到了国产汽车销量第一,和主场优势密不可分。
最后是人和。浙江省特别是台州各级*委*府一直以来给予吉利强大支持,包括*策的、发展空间的支持,对推助吉利发展意义重大。在台州,吉利拥有四五个整车制造基地、动力总成基地,这也是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一大保障。
吉利汽车人都善于把握机遇,善于实战,这种品质是吉利的一大企业文化。李书福经常和管理层说,员工是我们的元气,是根本。
李书福的人才观非常高级,他提出一个“森林理论”:森林里面有苔藓有大树也有小树,各种植物都应该自由生长,用森林强有力的环境保护他们自由成长,再小的树木,也有它的价值。
同时他还说过,选人才,当伯乐,不仅要会相马,还要会赛马。让人才铆足劲互相比较。例如被评为全国劳模的吕义聪,就是吉利员工文化的一个成果,从一线工人,到大师级工匠,并获得多项全国性的荣誉。他没有任何“背景”,却在吉利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出好戏。
吉利的“人和”不仅体现在集团内部,吉利的供销商、经销商,很多都是几十年合作下来的。大家信任吉利,因为吉利有人情味。有些经销商家里遇到紧急情况,吉利都会施以援手。说起吉利,一些经销商就一句话,“跟着吉利有饭吃”。这句朴素的话,最有力量。
我担任吉利副总裁时,为吉利写下了“六面大旗打天下”的文化诠释文本,至今还在使用。
我和李书福说过,我写《吉利传》并没什么,你们创造了历史,我负责记录历史。
这个团队在发展中不断成熟,告别了从前打价格战的落后思维,从低价汽车转型为高品质车企。吉利从第一款“豪情”车型,到后来的美日、优利欧、自由舰、金刚、远景等车型,从车型名字就能看出吉利品牌意识转变的内在。
这些车名大多数都是李书福想出来的,豪情就是字面意识,第一款车型,豪情万丈。美日,既寓意美好日子,也有着赶超美日的雄心。优利欧,就是比夏利、赛欧轿车更好。
“远景”,是我想的名字,经董事长与经管会采纳使用。这个时期,吉利已经有长远的眼光,从讲究性价比,到注重“品价比”,品质当先。
“吉利汽车”,台州文化的果实
我今年已经从教授岗位上退休三年了,回顾自己大半生,不同的工作让我在不同环境中和不同的群体交往。现在我总结自己能有这样丰富的履历,归根结底和我是一个台州人有直接关系,台州文化对我影响很大。
吉利汽车的奇迹,诞生在台州,是必然的。台州人在浙江商人群体中标识明显,台州商人很实在,很多人做实业,台州实业门类非常全。
做实业很难,尤其在这个网络时代。
台州商人务实,某种程度上做到了“知行合一”。李书福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例子,他把构想、理想乃至狂想,都付诸了行动,把这些想法都落实到操作上。
台州人最典型的特质,就是“经世致用”“义利并举”。
台州商人在处理和市场和*府关系时,有理性有感性,显现出了义利并举的气质。台州商人非常注重经验主义,所以很多优良的创业品质都得到了传承,但是每一代台州商人也敢于创新。
台州地少人多,很长时间里既不是贫困地区也不是发达地区,这样的地理环境,逼迫台州人要拼出一条致富路。台州商人走出来了,靠实业立根。
台州商人有财富,但比较低调,有能力不张扬。但是台州人比较自顾自,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商业文化,都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品牌形象。
每一个台州人,都有奋斗的经验,这是特别可贵的。这种气质,也应该上升为台州精神。
接下来的时间,我打算把工作重心放回台州,去构建一个展现台州文化的平台。
我用了三年时间创作《吉利传》,全国范围内跑了几万公里,这是我的吉利情结,也是台州情结。
台州企业家故事有很多都值得被书写,他们的故事都具有极强的可读性。《吉利传》出版之后,我的很多企业家朋友看了都非常的肯定,因为他们太明白纸上的这些大事小事是什么滋味了。
让我特别意外的是,有一位读者叫杨夷平,他看完《吉利传》想方设法要联系上我见一面,表达他对这部书的感受。他原来是横店集团的副总,现任集团的资深顾问。他不是汽车制造行业的,但他被李书福和吉利汽车的故事深深震撼。
回顾往昔,离开吉利企业,我当时有个人的考虑,因为吉利与国际接轨了,人才结构不同了,我感觉自己的经验和能力,不能在这里有更好的发挥了。
我觉得,人生即转型,人生即体验。
《吉利传》让我的人生体验又增添了一本书的厚度。
王自亮(右)与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(左)在北美车展吉利展合影。
责任编辑:陈洪晨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邮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