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利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三十年户型变迁挤挤挤挤挤挤挤到 [复制链接]

1#
天津本文关键词:户型、城市发展前言

TJDICHANQUAN

“没住过老房子的人,不足以谈人生。”

老余总说自己混得不好,白瞎了本地人的名号。刚结婚的时候,老余兜里没几个大子儿,单位也没有分房,只能带着媳妇儿,和父母、弟弟妹妹挤在一间半的平房里。

老余两口子住里边的半间,外边的一间留给妹妹。父母在门口盖了间小厨房,划出一半来当做自己的卧室,弟弟呢,就睡在堆满杂物的旧厨房里。

住在平房,最怕的就是下雨,屋子里到处漏。一到坏天气,就得用塑料布搭在蚊帐上面,地下用盆盆罐罐接着。冬天屋里冷,房间太小又不敢生炉子,老余用桶装水改装了个蜂窝炉子,但稍微有点热乎气就赶紧提出去,怕煤气中*。

那时候老余见了我还死扛:“住平房挺好,最起码地震了还能百分之九十的生还呢,要啥大房子,乐呵乐呵得了。”谁承想没过几年,老余刚攒了点钱,就赶紧搬到了东风里——跑得比兔子都快。

换了套一室一厅的房子,老余的住宿条件确实改善了许多,最起码不用大半夜跑去公共厕所了,用老余的话说就是:“回家一口气能上五楼了,肾亏都不由自主地好了”然而住久了,老房子的格局总是不尽如人意。

房子不通透不说,还是个狭长的暗厅,即便是在大白天,太阳也照不进客厅,在屋子里待久了,总觉着憋屈。

后来好一阵,都再没听到他的消息,就在前些天,偶然遇到老余,他才告诉我,最近买新房了。

“三室,通透的。”旧时天气旧时衣,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。老余脸上掩不住的笑意。

回想老房子心里不住地苦涩

TJDICHANQUAN

老余最开始住的平房,大概是老天津人对房子最原始的记忆了。直到现在,天津人对住平房的记忆,仍然像是额头上的皱纹,时光流转,抹不平它的痕迹,反而越来越深刻。

那个年代,土地虽然不怎么值钱,但是盖房子却不那么容易。于是乎,一水的平房层层叠叠,就像老农种出来的庄稼,整齐,壮观。

大多数平房的格局都很相似,一进大门有个小院,灶台挤在角落,院里放着杂物,堆几袋粮食,码一地西瓜。掏炉灰、倒脏水、劈木柴、打煤坯,每天总有干不完的活。生火做饭,还要饱受烟熏火燎之苦。

屋里更简单,方方正正的卧室放不下太多家具,一张双人床、一个老式立柜、一张折叠桌基本上就是标配了,房间再大一点的,还会在窗边添置个写字台。讲究点的人家会做个隔断,摆上沙发。

对多数人来说,住平房意味着和老余一样,即便结婚了,一家几口还要挤在一起。再有条件差的,一张床就得容下一大家子。平房,意味着没有客厅,更谈不上什么餐厅、书房。

最尴尬的还是隔音。席子做的顶棚贯通整个一排房,表面用纸糊上。这家说话左领右舍听得一清二楚,传个话比手机还快。早上闹钟一响,如果听不到动静邻居就会把你叫醒;晚上谁家孩子哭闹,隔壁人家谁都休息不好。

住在平房,各家都没有自来水。一到下班,公用水管旁边总是排队接水,遇到星期天更是人满为患。

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,很多厂子和学校的职工住房渐渐紧张,因为造价便宜,容纳的人多,筒子楼开始兴建起来。

当时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,分配也很紧张。一家人要是想解决住房,唯一的办法就是“等、靠、要”:等国家建房,靠组织分房,要单位给房。谁家要是能分到房,一定会买上几斤肉、几瓶酒好好庆祝一番。

三四层的筒子楼,一般能容纳几百口人。每层都有一条长长的大走廊,像个大筒子,大家也就习惯称它为筒子楼。走廊两边分布着很多个单间。每个单间也就十几个平方的面积,非常小,没有独立的厕所、浴室、厨房,一层楼的人都挤在公共区域做饭、洗漱。

“当初我们全家四口,都挤在一个单间里。而且楼道特别暗,感觉黑洞洞的,到处都堆着各家各户的杂物。你就看吧,墙上都是油烟熏过的样子,还经常滴滴答答漏水漏个不停。最难受的是上厕所,管道一堵,整个楼道里都臭气熏天的。”今年60出头的张大妈,回忆起自己的筒子楼生活,仍然忍不住感慨。

记得有个段子:

“妈妈,为什么蜗牛看上去还挺可爱的,但是鼻涕虫却让人恶心?”

“这大概就是有房和没房的区别吧。”

“那为什么马蜂令人讨厌,而珍珠让人喜欢呢?”

“孩子,这是住筒子楼和独栋的区别。”

就是这么简易的筒子楼,有无数的天津人在里面结婚生子,一“暂住”就是数十年。

到了80年代初,最流行的户型变成了伙单和直门独。

“伙单”是天津人独有的叫法,对应的还有“独单”(一室一厅)、“偏单”(两室一厅),也称得上是蝎子粑粑——独一份。伙单指的就是两家共用一个单元,进门左右两边屋子,两家人,厕所在厅里,两家共用。说是厅,其实就成了杂物堆积的地方,摆满了过冬的白菜和大葱,每天回家打开房门,穿过一堆杂物,左边是我家,右边是你家。

住在伙单,最难处的就是邻里关系。方厅公用,厕所公用,水电公用,时间长了,两家人难免饭勺碰到锅沿。公用面积谁家占得多了,谁家用得少了;单元房里今天少颗葱,后天少瓣蒜,大事小情,矛盾全来了。街里街坊的,有关系好得跟一家人似的,更有怎么都处不来的。

楼道里的蜂窝煤,一定要清楚的划分是你家的还是我家的

除了伙单,条件再好一些的,还有可能分到一个直门独。所谓直门独,其实就是一种简易的一居室。大概二十几个平方的面积,没有客厅,单元门、居室门、厨房门、厕所门都对着一个狭窄的过道。这还是最早的一批有独立卫生间的户型,也是七八十年代第一代楼房的样本。

即便有了独立的卫生间,不用和外人抢厕所了,但是房子依然没有客厅,也还是不通透。尤其是夏天,不开门就不透气。就在那个时候,天津人没有“房地产”的概念,他们只知道自己住的房子太小,太挤。户型的讲究,反倒成了奢求。

流年暗中偷换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。数十年来,天津人的生活早已翻天覆地,对住所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
以前的户型差还没得选,到现在层出不穷挑花眼。从最开始没有户型的概念,到如今更讲究功能分区;从“一人一张床,几户聚一堂”到“一户一套房,努力奔小康”,再从“小厅大卧”到“大厅小卧”,现在流行的小三居到最潮流的“百变户型”,居住条件已然改头换面,户型的选择也越来越精致考究。

现如今怎么才能选个好户型?

TJDICHANQUAN

“买套房子穷三代,选错户型毁一生。”这是老余现在最常说的口头禅。经历过平房,住过暗厅,老余选房的时候慎之又慎,还自己总结出了一套理论:

一、户型方正,旺财旺运

老余是个迷信的人,家里人曾经给他算过命,一定要住在方正的房子里,才能旺财旺运。从此,他就有了个深深的执念:买房,一定要“天圆地方”。

他坚信,不管是外墙还是厅房,最好都是方形,四周没有缺角,左右相互对称,一定要讲究四平八稳、不偏不倚。如果出现狭长、不规则,那就是不吉利。

然而事与愿违,老余在东风里的房子恰恰不那么方正,反倒可以说是“狭长”,在东风里住了十年,老余也抱怨了十年。狭长的暗厅采光是个大问题,尤其不是边户,一进门就会觉得压抑。

老余说他混得不好,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房子不好。房子的另一问题就是不好布局,大件东西进门难,进了门放哪是难上加难,如果冷不丁想把家具挪挪地方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——家具位置几乎全要变。

且不说老余迷信的说法对不对,单从健康来说,户型周正也是有科学依据的。方正的房子能让气流循环起来,奇形怪状或者有缺角的房子则不然,气流要么停滞,要么没有规律,长期住在里面,很难保证健康不受影响。

当然,格局方正,说的也不是整套房子是一个完整的方形,而是各个房间和功能区域的形状是个方正的矩形。也就是指户型的进深与开间之比要保持合理。

一般来说,开间是说户型东西之间的距离,进深则是南北之间的距离。进深与开间之比一般在1:1.5之间比较好。

如果开间小、进深大,也就是东西短、南北长,采光就成问题,房间会显得暗(像直门独那样);如果开间大、进深小,也就是东西长、南北短,采光通风是解决了,但是入住以后温度湿度又会很不稳定。

再有,格局方正的话,空间能有效地利用起来,边边角角的地方都能用上。一来好摆家具,房间里边不会有死角;二来显得紧凑,功能也好区分。

二、南北通透、动静分区

老房子最大的毛病,就是不通透。像是筒子楼、直门独,最致命的缺点就是不通风、空气不流通,冬天房子里一股味儿散不去,夏天又闷热得很压抑。房间里的东西容易落灰,甚至还容易发霉。

当然,南北通透也不是南北都有窗那么简单,而是要看窗户之间是不是能形成对流。一般情况下,只有客厅的阳台能和厨房的窗户、或者餐厅的窗户阳台之间形成对流,这才叫真正的南北通透。

像上面这张图一样,客厅直通阳台,和餐厅相连,餐厅直通北向厨房窗户,中间没有任何遮挡,风能够穿堂而过。房间分别处在南北两边,门对门,通风通畅。最直观的,单看通透性,A>B>C。

前两天还有朋友给我发来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